十多年前,在越王楼举行的一次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念到了雨然的名字,我因此认识了他。那一次,我是颁奖者,他是领奖人……时间犹如涪江东流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肯定并未停滞过,但我的记忆定格在了当初那一刻。后来曾在绝也组局的一次饭局上,我们又见了一面并加了微信,但彼此互动极少。我跟于坚的做法差不多,跟诗人不谈友情,跟朋友不谈诗歌,关注作品的兴趣远胜于关注作者,不善于斗地主,更不能喝酒,不具备扎堆的本钱,所以,“互动极少”的责任完全在我。
雨然真正引起我的注意,是在今年暑假期间,当时我在贵州避暑,偶然从微信朋友圈遇见了他给廖振兴的微距摄影作品所写一组短诗,灵气十足。我曾专门致电表扬了他。他谦虚地说,搞来耍的。艺术创作都是搞来耍的——审美创造原本就是超越功利的活动,文学艺术是“活泼、严肃、紧张、团结”的游戏,这没有错。搞来耍的,说明了心态轻松;搞来耍的,说明思维活泼。但是也不能(不会)没有“严肃”,任何游戏没有了“严肃”——认真的态度,都玩不下去,或者至少玩不好,玩不精;不能缺了“紧张”——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专注才能逼出创意的源泉;更不能忘了“团结”——团结就是瞄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主题)组织语言、运用修辞、结构作品;为图配诗,借图说话,以诗“译”图,第一须激活感官,触发情绪;第二须审图得魂,萌生主题;第三须把握分寸,在诗和图之间若即若离,具备相关性、互补性、衍生性、阐释性、同一性等任一一“性”。这是极好的创意训练和表达实验,这有点像玩“俄罗斯方块”,怎么玩都可以,玩出任何一种看起来有道理的结果都是“正确”的。这让我想起咱们另外一位优秀诗人蒋雪峰写了100首关于鸟儿的短诗的事情。
《止痛的碟刹片》是一本诗集,可谓煌煌大观,作品很多,我难以简单地、准确地概括它。因此,按照“风吹到哪页读哪页”的办法,选取他的一首诗《起步的时光》具体地聊一聊——
《起步的时光》
风声、雨声,贴在耳边地
扑腾过去,倒回来
取一个和时光平行的角度
标线的指引不够
左转灯向左,向右打死
像一只盘旋的鹰
趋于感觉,潜移默化的力量
牵引新鲜和冒险的事件
有悬崖的胆战心惊
和勒马的盲目自信
松开离合,行动延伸
橡胶和土地摩擦
通过油门的高低轻重
血液循环的速度传递到手心
在交叉的方向盘上
拉近曲线、单边桥
炎热和酷暑不在话下
该经历的正在经历
我们尝试各种技能
在生活的坡道和十字路口
加档、减档,疲于奔波
又偶尔感触于旅途
电线杆、稻田,可视区和盲区
翻山越岭,尝试在白昼和夜晚
通过人生的考验
直到拉进手刹、摘挡、熄火
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仿佛童年时第一次站起来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语言的炼金术。拿什么炼金呢?拿修辞炼金。因此,掌握了驾驭修辞的技艺就意味着找到了诗歌的诀窍。那么,此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段呢?
(一)拟人:“风声、雨声,贴在耳边地/扑腾过去,倒回来”诗人将风声、雨声拟人化,赋予它们以动作和情感,如“贴在耳边”、“扑腾过去,倒回来”,使得这些自然现象仿佛有了生命,更加贴近读者的感受,不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更隐喻了人生路上无法回避的风雨与挑战。这些声音“贴在耳边”,又仿佛是命运的低语,让人无法忽视,也无法逃避。随后,“取一个和时光平行的角度”,诗人巧妙地引导我们转换视角,从时间的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准备以更加平和与深刻的态度去面对即将展开的一切。
(二)比喻:“像一只盘旋的鹰”,此句将驾驶或面对挑战时的状态比喻为盘旋的鹰。鹰,作为自然界中的猛禽,其盘旋的姿态常被视为寻找目标、蓄势待发的象征,既展现了面对挑战时的敏锐与果敢,又暗含了对自由与高远的向往,赋予了画面以动态美和力量感。“左转灯向左,向右打死”,原本系驾驶指令,作者笔下,已不仅仅是对操作过程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处境与选择的隐喻。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不断地做出决策,或左转或右转,甚至有时需要“打死”方向,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追寻那些未知但充满可能性的道路。“打死”还是一种“双关”修辞。
(三)夸张:“勒马的盲目自信”:这里的“盲目自信”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夸张手法,但在语境中却起到了夸张的效果。它放大了自信的程度,使之达到了可能脱离实际的“盲目”状态,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某种弱点或挑战过程中的复杂心态。
(四)借代:诗人拆分了“悬崖勒马”这个成语,“悬崖的胆战心惊”和“勒马的盲目自信”,代指成长的路途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加档、减档,疲于奔波”,在这里,“加档、减档”作为驾驶动作,被借用来代指生活中的各种努力与奋斗。通过这一具体的动作,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努力的艰辛与坚持。
(五)排比:“在生活的坡道和十字路口/加档、减档,疲于奔波/又偶尔感触于旅途”。此段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列举多个场景(坡道、十字路口)和动作(加档、减档、奔波、感触),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画面感,同时也更加全面地展现了人生旅途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松开离合,行动延伸/橡胶和土地摩擦/……在交叉的方向盘上/拉近曲线、单边桥”,诗人通过具体的驾驶动作,生动地描绘了生存的艰辛与不易。每一次的起步、加速、转弯,都像是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每一个挑战和困难。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汇聚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最后一段,“直到拉紧手刹、摘挡、熄火/才彻底松了一口气/仿佛童年时第一次站起来”,这首诗以驾驶行为的结束作为人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但,结束并非真正的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诗人用“仿佛童年时第一次站起来”这一温馨的比喻,表达了对成长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待。“站起来”,即是自我的超越与自我的重生,作者充满了欣慰、惊喜与自豪。
(六)通感:“通过油门的高低轻重/血液循环的速度传递到手心”。此句运用了通感手法,将油门的高低轻重这一物理感受与血液循环的速度这一生理感受相结合,使得读者在感受驾驶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与紧张。这种跨感官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七)象征:《起步的时光》整首诗以“起步的时光”为题,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生起点阶段的象征。它不仅仅指驾驶车辆时的起步过程,更寓意着人生旅程的开始阶段,充满了未知、挑战与希望。
除了从修辞角度解读这首诗作之外,还可以从具身认知角度解读。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类的认知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大脑内部的信息处理,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身体体验、感知运动系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之中。雨然的诗作《起步的时光》的主题恰与具身认知的视角不谋而合,通过身体与自然、社会的互动,展现了生命旅程的丰富与深刻。
诗作一开头就写到了感官的初体验:“风声、雨声,贴在耳边地/扑腾过去,倒回来”,开篇即以自然界的声音作为起点,这些声音不仅仅是外界环境的简单呈现,更是通过听觉这一感官渠道,直接触动了读者的身心感受。具身认知视角下,这种听觉体验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更是身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即时反应,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风雨交加的场景中,体验着每一次风声雨声的掠过与回荡,这种体验是身体与环境深度融合的结果。
作者还采取了身体的隐喻:“取一个和时光平行的角度/标线的指引不够/左转灯向左,向右打死”,这里诗人用驾驶的隐喻来描述生活中的选择与决策过程。在具身认知中,身体的运动状态、姿势以及动作的执行,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决策制定。左转、右转,不仅仅是方向的选择,更是身体在空间中定位与调整的过程,这种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挑战,正如人生路上的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风险与机遇。
他写到了感觉与冒险,潜移默化的力量:“趋于感觉,潜移默化的力量/牵引新鲜和冒险的事件”,这句诗揭示了感觉在驱动我们探索未知、追求新鲜体验中的重要作用。具身认知认为,身体的感觉是认知的重要基础,它引导我们走出舒适区,勇于尝试新事物。诗人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强调了这种内在驱动力的持久与强大,它促使我们不断前行,面对未知的挑战与机遇。
还触及了挑战与成长过程中的身体与心灵的共鸣:“有悬崖的胆战心惊/和勒马的盲目自信”,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在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与挑战,也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与挣扎。具身认知视角下,这些情感体验与身体状态紧密相连,每一次的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都是身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即时反应,同时也是心灵深处勇气与恐惧交织的体现。通过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逐渐成长,学会了如何在不确定中保持冷静与自信。
诗作直接写到行动与反思,生命旅程的延续。“松开离合,行动延伸/……在交叉的方向盘上/拉近曲线、单边桥”,这一系列动作描述,将驾驶的具体过程转化为生命旅程的象征。在具身认知的框架下,每一次的行动都是身体与心灵协同作用的结果,它推动我们不断向前,同时也促使我们在行动中进行反思与调整。通过加档、减档,我们学会了在生活的坡道和十字路口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通过翻山越岭,我们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考验,逐渐成长为更加坚韧与成熟的人。
“直到拉进手刹、摘挡、熄火/才彻底松了一口气/仿佛童年时第一次站起来”,诗作的结尾以驾驶结束的场景作为隐喻,象征着生命旅程中一个阶段的完成与新的开始。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驾驶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领悟了如何在生活的道路上驾驭自己,勇敢地面对挑战,珍惜每一次的成长与经历。正如童年时第一次站起来那样,每一次的起步都充满了未知与可能,但正是这些起步的时光,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起步的时光》以“起步”为核心意象,将学习驾驶的场景与人生起步的情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共同体验了一段关于成长、挑战与自我超越的艰辛而惊险的旅程,诗作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当代青年初入社会,迎接挑战,经受考验的奋斗成长的经历和坚韧顽强的意志。
我还没有读完《止痛的碟刹片》全部作品,但是,从《起步的时光》可以看出,雨然的写作,来自于烟火人间和自己的生命体验,他对什么有感触就写什么,感悟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活就怎么写,不是无病呻吟,是有感而发,且已经探得了修辞的奥妙,悟到了具身认知的真谛,又不故弄玄虚,路子很正,未来可期。
杨荣宏 笔名杨汶山、蒲人,作家,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创意写作教师,绵阳师范学院四川作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主席,原绵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